籃球名人堂之七》林承謀執法明快 聲若洪鐘獨樹一格

林承謀在籃球場上執法公正、裁判果決。籃球名人堂提供

裁判類

林承謀/生於1932年4月19日,逝於2023年1月7日,享年91歲。

林承謀在籃球場上執法公正、裁判果決,更因為天生一副大嗓門,給人鮮明深刻的印象,然而私底下卻安靜寡言、極其低調,在錯綜複雜的籃壇生態中獨樹一格,獲選籃球名人堂第四屆裁判類名人,確屬實至名歸。

1932年農曆4月19日林承謀生於中國福建省閩侯縣新港市,由於中國大陸戰亂頻仍,父親在二次大戰終戰那年,隻身來台謀生,隔年工作穩定後,便回鄉帶著妻兒從馬尾坐船來到基隆,之後林承謀輾轉到台北並進入建國中學就讀。當時國民政府仍在南京,七虎、大鵬的年代還未開啟,台灣的籃球風氣在任職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督學的福建同鄉林鴻坦規劃推動下,從校園開始日益蓬勃發展,林承謀運動細胞發達,熱愛籃球的天性也蓄勢待發。

籃球與游泳俱佳

林承謀憑著優異的身體素質在學生籃球賽崛起。籃球名人堂提供

雖然身材不算高大,林承謀憑著優異的身體素質在學生籃球賽崛起,漸受外界矚目,從建中被挖角轉入師大附中籃球校隊,畢業後保送師大體育系,對籃球進行更有系統的深造。

林承謀的籃球專長在師大教授、籃球先進王屏周鞭策下,實務理論並進,確立了終身投入籃球教育的志向。此外,他也深得李文元老師的賞識,在泳池展現天賦,成為兼俱籃球與游泳兩項專長的傑出運動人才。

中華民國籃球協會前副秘書長江正輝說,林承謀師大體育系畢業後,仍不時返回母校關照籃球事務,並傳承經驗與學弟妹們,備受愛戴。「民國60年代初,林承謀老師是師大籃球研究社的指導老師,教我們如何規劃辦理籃球比賽,我們辦過第一至第九屆『國民盃』全國國中籃球錦標賽,『國民盃』就是他命名的,後來瓊斯盃賽務,我也是參照他的方法規劃辦理。」

1955年林承謀師大畢業後,先在北投復興中學實習1年再入伍服役,退伍後任教師大附中,並帶領附中籃球隊,當時王承先、段行健、黎昌意…等都是麾下名將,在跨足籃球裁判前,他已是手握雄兵的名教練。

努力傳承體育精神

林承謀點滴在心,他也從善如流拉拔後進。籃球名人堂提供

1962年林承謀在台大體育室主任許潔老師力舉下,轉任國立台灣大學體育老師,也為他未來的籃球裁判生涯打開機會之窗。目前旅居美國聖荷西、林承謀的長子林基正表示,許潔是父親恩師王屏周教授夫人,他們是林承謀最感激的貴人。「王屏周老師的公子王強也定居美國,一直跟我有聯絡,上一代的深交影響我們這一輩人,兩家的交情持續至第二代,成了兩代世交。」

因深受恩師王屏周及師母許潔的提携照顧,林承謀點滴在心,他也從善如流拉拔後進,包括葉正、逄廣華、簡坤鐘等體壇名將,都是林承謀任職台大體育室主任時,先後被聘為台大體育老師,逄廣華更得了林承謀的真傳,除了是游泳名教練外,也具備籃球國際裁判資格。

林承謀在教學及帶領台大男籃隊之餘,開始客串裁判,由於他聲若洪鐘,執法明快,又是全國籃球委員會技術委員王屏周的嫡傳高足,不久便成為名震遐邇的金哨子,備受各方推崇,甲組中正盃及自由盃冠軍決賽幾乎都由他挑起裁判重任。1969年林承謀經全國籃球委員會(中華籃球協會前身)推薦,國際籃球總會批准,與其他七人共同取得國際籃球裁判資格,他在籃壇的威望再次攀高。名國際裁判馮同瑜說,林承謀擔任裁判時不太使用手勢,都以聲音與記錄台溝通,在國內裁判堪稱一絕,由於他反應快,聲音宏亮,在吵雜的體育館內清晰可辨,甚至觀眾席上也聽得一清二楚,記錄台更樂於配合,久而久之,就成為個人特色了。

裁判表率

林承謀的裁判風格剛正不阿、判決明快。籃球名人堂提供

逄廣華認為林承謀的裁判風格剛正不阿、判決明快,已臻「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三不神聖境界,堪為裁判表率。「作一位稱職的裁判,第一執法公正、第二反應迅速、第三判斷正確,林承謀老師每一項都是佼佼者。」

1982年,林承謀擔任台大體育室主任,初掌行政職務,讓他眼界更開,嘗試從不同的崗位思考學校的長遠發展,他曾建議新生南路操場旁路段開闢為店面,廣闢學校財源;此外,辦理校園馬拉松、殘障步道及設施等,在1980年代初的台灣,都是極具前瞻的規劃。

就在升國際裁判不久,林承謀還受邀擔任公賣局青年籃球隊教練,他把訓練傘兵的「攀掛天梯」及「上下板凳」等項目運用在籃球員上,增強向上臂展與腿部鍛鍊,被視為籃球訓練的創舉。林基正透露,父親在世時三番兩次強調,訓練公青隊並非將其打造成另一支甲組球隊,而是為台灣籃壇養成一批基本動作完整,體能充沛的球員,一語道盡他的大公無私,當時的公青隊員如蔡世垂、胡順祥、葉正等,後來都成為籃壇舉足輕重的大將,可見林承謀的訓練方法確實有效。林基正說:「父親常以裕隆隊射手葉正的高投籃命中率為例,關鍵就在訓練紮實、體能充沛。」

奧運殿堂亮相

林承謀從台灣大學屆齡退休後,以老萊子自期,選擇留在台北陪伴高齡的母親。籃球名人堂提供

1972年擔任慕尼黑奧運游泳裁判,與當時贏得游泳七面金牌的美國名將Mark Spitz結識,是林承謀與國際接軌的轉折點,使他眼界大開,放眼國際。林基正說,父親在比賽時為Mark Spitz計時,彼此心儀成為朋友,經他介紹,後來帶領台灣游泳選手到加州聖塔克拉拉游泳中心訓練。1973至74年,還被中華民國外交部借派到南美玻利維亞,在空氣稀薄海拔最高的首都--拉巴斯,訓練該國游泳選手,體會訓練方法得考量因地制宜等彈性。

1997年林承謀從台灣大學屆齡退休後,以老萊子自期,選擇留在台北陪伴高齡的母親,直到母親百年後,才與夫人飛往美國與兒女團聚。在美國20年多的退休生活,林承謀如同鬧市中的隱者,深居簡出,很少與兒女談及當年種種,有時孩子好奇問他,答案總是「忘了!忘了!」平日常以讀書、寫詩、游泳、走路自娛,籃球場上的往日風光早已隨風而逝。他最愛看朝代興衰的歷史故事, 寄情小我於大我,詩興一發總可信手拈來,從幾年前的舊作「海外寄居趣自尋,經年無送也無迎;偶爾探幽攀山徑,臨高眺望口中吟。」似已悟出,人生無送無迎,唯有自尋樂趣,臨老才能無憂無懼。

2022年8月,妻子離世後,林承謀如參透禪機般,自認人生已近終點,便央請長子在聖誕節期間開車從聖荷西直驅聖地牙哥,探望美國海軍官校畢業的外孫女。在急馳的車上,他心平氣和地倚窗凝望太平洋,彷彿與生長的彼岸做最後的告別,回家後心境恬適而滿足,於2023年1月7日與世長辭,享年91歲。「父親以前一天可以吃一碗半的飯,從聖地牙哥回來後只吃稀飯,飯量也減少,之後稀飯也不吃,幾天後就在睡夢中安詳往生。」

在孩子心中,父親樂天知命,有大智慧,最後選擇斷食善終,瀟洒告別人間,成道成佛,福報滿溢,盡在不言中。「父親一生就如泰戈爾的詩作:生如夏花的絢爛,逝如秋夜的靜美。」

的確,林承謀在籃球場上風雲咤叱就像夏日盛開的奇葩,但他了解那是短暫而虛幻的,不必執著迷惑,只有靜謐才是永恆的美,就像大自然的規律那樣。

林承謀大事年表

年代重要事蹟說明
1944進入福州教會學校格致中學8歲
1946從福建來台就讀台北建國中學
1948轉學至師大附中
1951保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1955師大體育系畢業
1958退伍回母校師大附中任教
1959與陳淑華女士結婚
1962任教國立台灣大學經許潔主任引荐
1969取得國際籃球裁判資格
1971擔任公賣局籃訓班教練
1972慕尼黑奧運中華代表團游泳裁判結識奧運七金得主Mark Spitz
1974奉派至玻利維亞擔任游泳教練
1976獲選蒙特婁奧運游泳裁判
1982擔任台大體育室主任
1997國立台灣大學退休
2004母逝赴美與子女團聚
20228月妻子陳淑華病逝結褵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