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馬補給站》臺北馬路線特色與差異(下)

臺北馬拉松為國內路跑指標性賽事。(資料照,主辦單位提供)

臺北馬拉松逐年調整路線,結合文化特色,同樣逐步改善溝通,結合在地民眾,讓這場一年一度盛事,不是只有跑友的「大拜拜」。

從玉山的子民到專業登山嚮導-金饅頭登山隊專訪:要開始走才會到 》

「積極宣導、告知,但活動難免遇到突發狀況,如果真的碰到,真的要跟其他用路人說聲不好意思。」台北市體育局全民運動科科長羅國偉認為今年路線規劃沒有太大問題,透過彈性交管,解決車流問題。

他指出台北市目前一年城市路跑賽,已經從原本16場減到12場,再下修至10場路跑,上半年、下半年各5場,全程馬拉松只剩年初台北渣打馬和年底臺北馬,盡量不影響民眾權益。

臺北馬拉松,起、終點能夠看到臺北101。(資料照,主辦單位提供)

臺北馬至今邁入第20屆,從1986開始舉辦,前期中華民國田徑協會透過迷你馬拉松,打下路線和路跑氛圍基礎。之後臺北馬,短暫因捷運工程、921大地震停辦。這期間路線不斷變更,國道、高架橋、河濱自行車道都有運用,直到2001年經飛躍羚羊紀政女士發起,由台北市政府、中華民國路跑協會共同主辦,才回到市區。

而推廣部分,2004年ING安泰冠名,打響賽事知名度。儘管4年後ING安泰被富邦金控併購,臺北馬改由富邦接手,但不影響馬拉松規模。可是推廣這麼多年,台灣營造馬拉松加油氣氛上,仍待努力。

臺北馬拉松近年調整參賽組別,逐年朝全競技為主。(資料照,主辦單位提供)

「目前國內缺乏不是跑者,而是缺乏現場來加油的民眾。」知名部落客馬克媽媽坦言,過去非跑者時,很難理解路跑賽事,為什麼封路造成交通不便。但跑過馬拉松後,她說,「現在會很羨慕跑過去的這群人,會覺得熱血沸騰,替他們開心。」

臺北馬參與人數眾多,但下一步要讓加油民眾增加。(資料照,主辦單位提供)

國外大型城市馬拉松,觀眾人數通常是參賽者5倍到10倍之多,以東京馬拉松來說,跑者將近4萬,現場加油觀眾超過170萬人。觀眾數增加,不只跑者動力加倍,經濟效應同樣加乘。

跑友劉千綺覺得臺北馬路線改善是誘因之一,但加油團多元化,可以吸引更多族群,「充滿活力的加油團隊,真的會讓人很開心。」

馬克媽媽認為臺北馬加油民眾還是不多,通常都是親友團居多,「這真的很可惜,像國外馬拉松,市民幾乎都在加油,讓這天整座城市正能量氛圍。」她覺得賽事最動人,莫過於人與人連結。

全台最快女律師邱靖貽慶幸自己跑臺北馬時,沒遇到民眾飆罵,「那次比臺北馬,一大早又下雨,居然還有人幫我們加油,這真的很感人,如果是我只會想睡覺,不會這麼早起,真的很感動。」

相關閱讀:

臺北馬補給站》臺北馬路線特色與差異(上)
臺北馬補給站》臺北馬路線特色與差異(中)

更多綜合報導 》

更多路跑報導 》

更多專業運動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