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馬補給站》賽事認證國際潮流 臺北馬拉松的機會和挑戰

台北馬邁入30年。(資料照,主辦單位提供)

馬拉松不只是城市名片,觀光休閒和競技雙管齊下,帶來巨大經濟效益。臺北馬拉松將滿30歲,過去累積、成果豐碩,台北市政府體育局下一步要努力爭取國際田總標籤賽事認證,推動城市行銷軟實力。

失敗是一種必然!專訪電競協會副理事長Cody陳柏壽:勝負就在0點幾秒之間 》

「臺北馬從1986年開始,也是亞洲最早的馬拉松之一,國際上享有盛譽,經過AIMS路線丈量認證,長期下來,國際上12月、第三周都優先禮讓,成為國際馬拉松重要一站,這是我們累積已久的優勢。」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秘書長陳華恒表示,國際田總公路賽事標籤認證規定嚴格,但臺北馬絕對具資格達標。

臺北馬路線獲AIMS認證多年,為國內最早開始直播的路跑賽,透過衛星訊號,放送到亞洲各國,而且媒體服務完備,記者會宣導和媒體中心都符合IAAF認證規範。菁英跑者陣容堅強,獎金更是台灣最早提倡男女運動員平等,男女冠軍獎金相同。

東京馬全在市中心內,完全交管。圖/翻攝自東京馬拉松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臺北馬認證關鍵在於交通管制。

「我們交通狀況,不像別的國家,有地下道、高架橋,他們有很多替代道路,但我們封路時,只剩下建國南、北路高架橋,當天對市民,甚至鄰近縣市都有影響。」陳華恒認為交通管制,必須要市民和政府全力支持。

中華民國田徑協會副秘書長鄭世忠指出臺北馬交通管制,確實要費心思,他說,「從早期賽事宣導,路線經過的每家每戶,都收到交通資訊,甚至全部在台北市生活的民眾都要知道。」

波士頓馬拉松從郊區跑進市中心。圖/翻攝自波士頓馬拉松路線

不過臺北馬交管難題,路線設計得花巧思。起、終點不同,方便減少封閉道路時間,以波士頓馬拉松為例,從郊區跑進市中心,東京馬拉松則從市中心跑向台場,賽道路線沒有包住市中心。

芝加哥馬起終點相同,但設計要具巧思。圖/翻攝自芝加哥馬拉松

名古屋馬起終點相同,要尋找城市內替代道路。圖/翻攝自名古屋馬

而起、終點相同,以芝加哥馬拉松為例,路線採長型,名古屋女子馬拉松近似「H」型,賽道經過城市著名景點,同樣避免造成市民困擾。

今年台北馬拉松論壇,討論認證優劣和未來發展,卓文毅(右二)。(資料照,楊育欣攝)

「一場賽事,封閉道路幾乎是60公里,沿路都有許多民宅、辦公室和做生意,多多少少都會被影響,所以時間安排上,盡量不讓道路全部封閉,不可能造成他們完全不能生活。」新加坡馬拉松賽事籌辦人之一卓文毅坦言,任何城市馬拉松都會遇到交管問題,政府和承辦單位都要站在同一陣線,找出解決方案。

新加坡馬鬧區景點全經過。圖/翻攝自新加坡馬拉松

新加坡馬拉松是國際田總認證金標賽事,起點在鬧區烏節路,終點則是當地市政府廣場,由於這場馬拉松限制時間長達8小時、參賽人數約五萬名,交通管制為每年賽事管理難題之一。

卓文毅慶幸每年經過調解,新加坡民眾通常願意支持,「還是會有不同聲音、不同意見,但必須去努力,去解釋,去要求、體諒。」

許績勝談城市馬魅力。(資料照,楊育欣攝)

失敗是一種必然!專訪電競協會副理事長Cody陳柏壽:勝負就在0點幾秒之間 》

我國馬拉松紀錄保持者許績勝表示城市馬拉松,蘊含特殊魅力可以行銷到全世界,「民眾或許可以在這天,抱持自己家辦喜事心情,熱情迎接國、內外跑者,真的達到全民參與,共襄盛舉。」世界各國跑友口碑流傳,造就臺北馬成為台北驕傲,創造運動觀光經濟效益。

更多綜合報導 》

更多路跑報導 》

更多專業運動報導 》